当前位置:墨水屋 >

学习经验 >毕业论文 >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开发四论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开发四论

摘要:课程资源开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作为“05新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从拓展教材资源、优化人力资源、创造实践资源、链接信息资源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开发四论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亦即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当下,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是高校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界还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度正不断提升。本文拟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 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的资源开发为范例,从四个方面提出开发“基础”课程资源的若干构想,旨在引发“基础”课教师对此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一、拓展教材资源:为“基础”课注入丰富内涵教材是首要的课程资源。作为一种高度凝练浓缩、富有拓展潜力的课程资源,教材的每一个单位空间里都蕴涵和渗透着充分的教育价值,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首先从挖掘教材资源做起。

“基础”课统编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系列配套教材的第一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其在编写过程中经过严格的审议,吸纳了多方面的宝贵意见,是一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突出的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的高质量教材,是全国高校开展“基础”课教学的基本依据。在组织“基础”

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基础”教材编写的决策和审定教材的基本精神上来,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主线,吃准吃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以教材为组织“基础”课教学的载体和蓝本,通过对“基础”课教材这一凝结着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富有高“含金量”的课程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以较好地达成“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当然,教材虽是“基础”课首要的课程资源,但却并非是唯一性的资源。教材的根本特征是 “范例性”,亦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被动接受的知识文本。倘若“基础”课教师拘囿于新教材的文本,把新教材当作现搬现用的素材库而非启迪思维的资源库,忽略了教材所提供给教师自主性思考与创造性拓展的空间,忽略了教材凝练浓缩的观点里所包容着的“信息涵量”并进行深人的挖掘和引申,则必然不利于“基础”课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课程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师应当具备强烈的拓展教材资源的意识,树立“大教材观”,即把教材从“师生共同面对的对象”这一中心地位转向“为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而选择的学习资源之一”的工具性地位,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敢于拓展教材的“信息涵量”,勤于链接与教材理论相关联的社会现实问题,以不断创生新的课程资源。

“基础”课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把依据教材理解为“照本宣科”,而是要系统详尽地探讨和研究一些重大的、富有时代性的理论问题,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地阐发和解决教材中引而未发、甚至没有明确涉及的问题,努力拓展“基础”课的.教材资源,为“基础”课注人富有生命力的时代活水。事实上,“基础”课新教材也在很多问题上设置了启迪思维的“理论生长点”,例如,有关爱国主义的新定义(不再使用过去争论较大的某些爱国主义的概念)、有关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需协调的四组关系的新解说(即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关系的新阐释(即从经济学角度论述市场经济“为利性 与“服务性”的辩证统一)、有关法律思维方式理论的新构建(即从宏观的视角将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概括为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四个方面)等等。“基础”课教师应当具备一双识别教学资源的慧眼,紧紧抓住如上这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理论“生长点”,充分吸纳社会实践的创造性成果和学界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广闻博采,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教材资源,不断厚实“基础”课的课程资源,为“基础”课的教学注入丰富的内涵。

二、优化人力资源:使“基础”课践行以生为本人力资源是课程实施中最基本的资源,是其它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优化配置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等根本性问题。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教师作为内生性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推进的永恒动力。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优化以教师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素质也就成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涵。“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建设和优化配置,始终是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

就“基础”课程来说,教师是最重要的人 匀资源,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下直接决定了“基础”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程度和效能。因此,在“基础”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核心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素质。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也应力求从如下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其一,“基础”课教师应当将其自身定位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不断汲取新的课程知识养料,学习新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技能。

培养自主地、创造性地鉴别、开发、积累、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其二,“基础”课教师应当以研究:苦的心态置身于课程开发的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探析“基础”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并对这类问题进行理性反思,不断总结积累有益的经验以形成有关“基础”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律性认识;其三,“基础”课教师应当革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确立“以生为本”的新课程资源建设理念。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因为学生是课程自主的学习者、建构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学习, 从而完成对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建构。另外学生还是课程资源的生成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因交往而产生的情景、问题,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都构成了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因此,“基础”课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当将学生视为课程资源的创生者而非单一的知识接受者和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学生作为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基础”课教师“以生为本”的新课程资源建设理念的确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学生的道德与法律认知为出发点,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以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的提升为最终归宿。学生作为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其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基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位、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基础”课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从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情感角度切入,真正以平等的身份走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思想的导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营建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_2 二是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创造实践资源:使“基础”课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脱离现实世界的理论教学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肥沃土壤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生活之树常青”。因此,在“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应当自觉地将“实践第一”的哲学观纳人其中。凸显“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并以此为主旨不断探索课程资源建设的新路子,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富有生活实践内涵的常青之树。

应当看到,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基础”课具有相对更为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强调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因为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躬行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心灵的品质、落实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行为。基于此,“基础”课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及相关资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究中主动求知、积极发展。由于“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因而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设计和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最基本、最便捷的途径。具体地说,“基础”课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如下方式创生实践教学的丰富资源:

其一,组织学生感受生活以创生实践资源。

即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获得具体的生活感受,其常见的活动形式是参观访问。例如,教师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章节的内容时,为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加强法律修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过程,组织学生到监狱、劳教所、戒毒所等场所参观。又如教师在讲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章节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组织“与模范员面对面”活动,开展“寻访爱国名人足迹”、“拜访国家科技功臣”等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感受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体会并验证所学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正确性,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其二,引领学生探究发现以创生实践资源。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bylwjy/0v48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