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墨水屋 >

学习经验 >毕业论文 >

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与护理

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与护理

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与护理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摘要】 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 分为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并与健肢比较。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第2、4、6天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疗效明显。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卧床、腹部、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60%,DVT继发肺栓塞的发病率为1.5%~3.0%。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肢高度肿胀、疼痛以及相应的全身症状,大腿周径明显大于健侧[1]。随着新技术血栓消融术的临床开展,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2003年5月起,我科开始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对急性下肢DVT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增加DVT术后溶栓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均为2003年5月~2005年5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龄21~87岁;病程3~15天,临床诊断为急性下肢DVT,左下肢18例,右下肢16例,34例均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行血栓消融术,术后治疗方案大致相同(抗感染、抗凝、溶栓、补液治疗)。采取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16例,治疗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肢肿胀程度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术后患肢梯度抬高15cm(避免膝下垫枕),由护士指导做足部屈伸活动锻炼。治疗组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术前1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美国泰科公司产,6521型)的目的、注意事项,讲解并示范床上主动做足跖屈和背屈运动,足的内、外翻运动及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理人员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及足踝关节活动[2]。术后每3~4h活动1次,每次活动10~20min。治疗组术后即开始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每4h 1次,压力为80~10mmHg,连续应用6天。两组患者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以髌骨上20cm为界),并与健侧作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1.4 结果 术前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术后2天、4天、6天的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患肢肿胀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比较 (略)
  2 护理
  2.1 患肢护理 由于血栓的机化一般需要2周,而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1~2周最不稳定,极易脱落,容易发生肺栓塞的危险[3]。本组病例均为急性下肢DVT患者,病程3~15天,在术前不能够应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并嘱患者卧床,患肢制动,本组患者术后患肢均用弹力绷带包扎。股静脉穿刺处置溶栓导管1根留作静脉输入抗凝溶栓药物,患肢抬高20°~30°,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使用间歇梯度压力治疗仪时应检查各接口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袖带与患肢接触面以容下一指为宜,避开肢体关节及导管处,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肌肉收缩锻炼,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及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术后7天拔除溶栓导管后便可穿循序减压弹力袜下床活动,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2.2 溶栓护理 (1)疗效观察:每日静脉输液后观察患肢色泽、皮温、知觉和脉搏强度,每日测量患肢大、小腿周径并与健侧作对比。(2)并发症的观察: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最常见为出血、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相互作用调控补液速度,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生化指标,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泌尿系统和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出血[4]。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bylwjy/3d4r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