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墨水屋 >

学习经验 >毕业论文 >

从竞争上风角度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从竞争上风角度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从竞争上风角度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摘 要 首先通过对在国际上广泛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回顾,这些理论对处于全球化时期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鉴戒意义与不足,然后根据中国的阶段与实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进程、全球一体化趋势,结合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产业选择战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中国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竞争上风 战略选择

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及其扼要评析
1.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
  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海默、金德尔伯格和约翰逊的垄断上风理论,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卡森与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上风理论。
1.1.1 海默的垄断上风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以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对象,采用了不完全竞争的基本假定和产业组织理论,首先提出了垄断上风理论。
  该理论以为,美国企业拥有的技术与规模等垄断性上风,是美国企业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垄断上风的产生在于美国企业控制了技术的使用以及实行水平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经营。美国跨国公司拥有三类垄断上风:一是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上风,如产品判别、商标、销售技术与价格控制等;二是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上风,包括专利与融资、治理技能等;三是企业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该理论解释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与决定性因素,以及产生这些条件的原因所在。
1.1.2 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理论,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以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作出的决策: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企业主要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在成熟阶段,美国企业考虑并进行对西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在标准化阶段,美国企业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该理论首次在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增加了动态分析和时间因素,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
1.1.3 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卡森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上风及内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该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以为跨国公司正是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1.1.4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提出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以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由企业上风、内部化上风和区位上风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bylwjy/46g6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