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墨水屋 >

学习经验 >毕业论文 >

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教学的思考

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教学的思考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部分与剪纸和折纸有关。因为其原材料易获得,而且剪纸与折纸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成果,可以快速对学生的手工实践活动作出反馈,进而提高创新与尝试的频率,实用性比较高。

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重要议题。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而美术课堂上的手工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显著作用。就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手工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实践

在素质教育被频繁提起的当下,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可视性艺术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程度也迅速攀升。小学美术教育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艺术的兴趣和鉴赏力至关重要。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示之以形、动之以情、寓教于乐是美术教育三个基本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及娱乐性的具体表现。在当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开展手工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益处,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一、美术课程中手工实践的内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早已渗透入各个学科。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手工实践是一种能够培养学会设计思维、创造意识、动手动脑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最新的美术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手工教学已经成为小学美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课程的全面开展,让学校对“美育”有了新的诠释。从学校开始承担艺术课程的改革试验开始,美术课程中的.手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实践证明,采用手工教学的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手工教学的方法

(一)着眼于生活,从细微之处找寻灵感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灵感和敢于探寻的勇气,尤其能够发现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独特,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而言,日常生活可以提供诸多灵感和素材。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为学生创设类似的灵感空间,即美术始终在我们身边,只是在等待去发现寻找,而创新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积极利用这些创新点可发散学生思维,放飞灵感。

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出设计题目,如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到春天了,请同学们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风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熟悉的事物,同样也是极具艺术性的生活化物品。不仅如此,风筝也深受各个年龄层人群的喜爱,布置这样的题目,能够激发小学生动手的兴趣。第二天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制作的风筝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有燕子状、老鹰状、菱形、蝴蝶状等传统的风筝,也有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做成风筝的,如机械战甲状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天马行空的学生自己想象出来的样子。

形状各异,让人目不暇接。在欣赏了学生制作的风筝后,笔者将准备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视频中有很多风筝制作的画面,有球形的风筝,还有能够蹬着自行车飞上天的风筝等,完全颠覆了以往大家对风筝的印象。这也愈加勾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纷纷举手提问。此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开展手工创作。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的创意思维被充分激发,各种奇思妙想跃然纸上。再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鲜艳的包装纸》时,提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包装纸,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包装纸上的图案,了解包装设计的概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美术存在的意义。

(二)思考与实践结合,手脑并用

要想成功地实现手工教学的创意,就必须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手脑并用。在手工实践中,学生对于美术构图基本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也体验了颜色运用的技巧以及绘画的技巧。学生通过双手感受到美术的存在,更加喜爱这种动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挥想象力。此外,手工实践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就此看来,手工实践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创造的艺术性,因为手工实践要手脑并用,相辅相成。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部分与剪纸和折纸有关。因为其原材料易获得,而且剪纸与折纸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成果,可以快速对学生的手工实践活动作出反馈,进而提高创新与尝试的频率,实用性比较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第二课《万花筒》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彩色卡纸、剪刀、彩笔、胶水(或胶带)、双面镜等工具。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bylwjy/vr5o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