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墨水屋 >

学习经验 >放假 >

北京小年吃什么

北京小年吃什么

北京小年吃什么大家清楚吗?不清楚的同学就快到小编的碗里来,让小编告诉大家北京小年吃什么。

北京小年吃什么

  

  北京小年食物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京的小年是怎么过的

腊月二十三日是过年的开端,因这天要恭送有一家之主之称的——“灶王爷”上天向玉帝做述职报告,在七天之内家里没有主宰,直到除夕才把灶王爷请回来主持家务工作,因此这天俗称“小年儿”。

溥叔明先生在曲词里这样写道:

扫完房转眼二十三,紧紧地接上,又到了爆竹一声响,家家祭灶王。

说到那祭灶的供品敢情全是一样,灶王爷是死心眼儿,专认关东糖。

还有那草节儿料豆儿,把一碗凉水也供上。这是给灶王爷的那匹马预备的口粮。

到晚间厨房的大灶,要特别拢得旺,为的是灶王爷路上好亮堂堂。

过“小年儿”有个民俗顺口溜叫“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这也是人们在迷信中自讨风趣的不在乎祭灶吧。

在溥叔明先生的曲词中这样写的:

再把那糖瓜儿抹在炉口以上,怕灶王上了天,他说短嘴儿道长。

一边抹一边祝告:“说灶王爷呀!您这好话要多讲!”据我瞧真要是粘上了嘴,说好话也没法儿张。

烧完香把灶王请在,那捆好的芝麻秸儿上,一点火就算是恭送上了天堂。

这时节鞭炮的声音,噼噼啪啦一阵乱响,大家齐说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且不管灶王爷上天,去算总账,再说那买年货,做年菜,一通儿足忙。

“二十三,糖瓜儿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糖”。这是当时京城的风俗顺口溜,即是重视祭灶,也是为了完成风俗应景儿而已,这就是中国人当时所谓的信仰,或许比当今破除迷信后的人们还不在乎到底灵验不灵验吧。

在灶台上贴的灶王爷在那时人们的生活中就是这样,请下来祭祀焚化後就算上了天,此种神圣似乎与佛道无缘,但是又是不能少去祭祀这一环节。好似西方洋教的平安夜,也有个钻烟囱来到各家各户的圣诞老人似的,也在监督着一家人在这一年里的言行得失,什么“善瓶”与“恶罐”相互承应。大家也是想不到,在中国腊月二十三的.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也要把每家的事情述说一遍,那么谁又不愿意怹去说几句好话呀?

人们的功利心是很强的,为了说好话还要用关东糖黏住灶王爷的嘴,这大概是人们糊弄神仙的最佳贿赂,对灶王爷真的有些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啦!有大厨房的人家要常年把灶王爷供奉在灶王龛里,普通人家也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请一张“灶王马儿”。灶王爷是头戴金冠,身穿紫袍,手捧牙笏的白胡子老头儿。

供品是糖瓜儿、凉水和草节儿、料豆。凉水和草料是为白马准备的。糖瓜儿是为灶王爷准备,为的是粘住怹的嘴,让怹上天之后“好话多说,赖话少讲!”

贫民没有不要置办香炉、香案,就把白菜疙瘩的根子削平,中间插上铁丝或是竹签,用来做个临时的“蜡扦”。用秫秸瓤和秫秸篾扎一个灶王爷骑的小白马也很有趣,特别是为了哄小孩把关东糖准备好散发。

一般是晚上亥时四刻,也就是十点钟左右,一家人在男性家长的带领下三跪九叩,把糖瓜儿抹到炉灶门上,鞭炮齐鸣,恭送灶王爷上天。

“小年儿”就是大年礼仪的前期彩排,除了没有多少拜年的人来就是还不能大吃大喝。

祭灶后就要到市场看看置办年货,最重要的就是准备春联。“揭对儿来揭对儿,买横批饶个‘福’字儿……”这就是当年卖春联摊子的吆喝声。

写春联的文雅名称叫“书春”,书写的人多是贫寒的教书先生以及为了赚些零花钱的半大学生。一般是他们在初八以后就安排好地点,最忙活的时节就是过完“小年儿”以后的几天里。大多在大买卖铺户的门前,在桌子上铺上大红纸,旁边预备着裁纸刀,砚台地下有个小暖炉,招牌上写着“书春”、“换鹅”、“点染年华”、“翰墨结缘”、“借纸学书”等比较典雅的正楷大字。

写对联的地方多是在最繁华地段,北京的鼓楼、西四、东四、西单等处有很多这样的摊子。因这一带的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所以文字必须工整大气,文辞也要有些清雅的书卷气。一般常用“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以及“光前须种书中粟,禄后还耕心里田”。在庙会或是城门附近的摊子则是平民们欣赏的吉祥文字,也有不少为了近郊农村居民们喜闻乐见的文字,一般常用“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以及“财源茂盛家兴旺,富贵平安照福星”和“抬头见喜”、“肥猪拱门”等春条。

标签: 小年 北京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fjjy/31m0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