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墨水屋 >

学习经验 >选院校 >

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有着悠久的学科历史及深厚的学术底蕴,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山大学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简介,欢迎阅读查看。
  学院概况
  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可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创办之初就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931年在文学院建社会学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学学士学位,后又设社会学所,先后有周谷城、何思敬、傅尚霖、胡体乾、许地山、邓初民、萧隽英等学者在此任教。1939年,社会学系划归法学院。期间,社会学系师生开展了“石牌郊区生活调查”、“广东工商业调查”、“广东劳动调查”、“海南黎族调查”及“台湾社会调查”等,还编辑出版了关于劳工、统计、人口等方面的著作。私立岭南大学的社会学最初与历史学、政治学同属历史政治系,亦称社会科学系。20世纪30年代,岭南大学社会学日渐成熟,1932年设社会研究所,1937年更名为西南社会调查所,1948年又更名为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该研究所集中岭南大学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学方面的著名学者和专门人才,对西南社会和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许多极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如沙南蛋民研究、新凤凰村调查、三水河口蛋民调查、海南黎苗调查、广州人力车夫调查、广州回族社区调查、江村调查等。其中由杨庆堃先生主持的广州近郊鹭江村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意义深远,其著作《中国社会:家庭和乡村》已译成日、意、英、法等国文字,在国际社会学界享有极大声誉。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在这次调整中被取消,中山大学迁移至原岭南大学旧址。全国高校20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社会学系,中大社会学系由广东高校社会学系合并而成。一年后,中山大学社会学亦停止招生。
  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该所1927年8月筹办(傅斯年任筹备主任),1931年改名文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傅斯年、顾颉刚、崔载阳、容肇祖、杨成志、罗香林、钟敬文、商承祚等人均在此耕耘著述。当时,语史所下设人类学研究组,由俄国学者史禄国负责。该所倡导“实地收罗材料,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俗”的田野调查实践,主张利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天文学等作为研讨学问的工具,并开启了西南民族调查之先声,调查结果以《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猺山调查专号》、《广东民族概论专号》、《蛋户专号》、《云南民族调查报告》等五种专号出版。此后,该所利用地域优势,多次对南方少数民族做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如广西瑶人调查(1928年,辛树帜、黄季庄等)、云南罗罗调查(1928年,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1936年,杨成志、江应樑、王兴瑞等)、海南岛黎民调查(1937年,王兴瑞、江应樑、杨成志等)、云南摆夷调查(1937年,江应樑)等。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辗转于云南和粤北地区,仍坚持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1948年中山大学文学院建人类学系(杨成志任系主任)时,在职教师有杨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张为纲、顾铁符等。不久之后人类学系被取消,部分教授到了台湾、美国,部分教授调到北京、武汉等地参加民族学院的筹建,其余的进入社会学系。195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被取消后,人类学系教师在历史学系继续开展人类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
  1981年,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复办人类学系,梁钊韬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复办社会学系,何肇发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类学获博士授予权(国家首批博士点单位),社会学获硕士授予权;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自此,人类学和社会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0年获社会学专业博士点;2002年人类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人类学专业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复评,社会学专业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12月,人类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联合组建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显示,中山大学社会学学科名列第四。
  学院现有教授24人,副教授27人,讲师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1人。师资队伍学源结构合理,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多所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0%。近年来,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校级12人),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首席专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学院办有学术刊物《南方人口》(CSSCI来源期刊),建有人类学博物馆,并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考古学实验室。学院与国外、境外诸多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由于毗邻港澳,与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数据截止2015年3月)
::学科专业设置::
 博士后流动站(3个)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
 博士授权点(7个)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与认知
 硕士授予点(7个)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民族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社会工作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社会工作硕士(MSW)、文物博物馆硕士
 本科专业(5个)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工作
 ::研究机构设置::
 研究机构名称成立时间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1979
 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1987
 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1997
 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2000
 中山大学社会复杂性与人工社会研究中心2000
 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 (与中文系合建)2001
 中山大学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2002
 中山大学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与广东省博物馆合建)2003
 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2004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2004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与历史系合建)2004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与哲学系合建)2004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006
 中山大学消费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08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2009
 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2009
 中山大学环境与身心健康维护研究中心2009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011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2011
 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13
::师资队伍::
 教工人数81
 教授24
 副教授27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国家级)1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级)2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校级)12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4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xyxjy/k5gy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