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墨水屋 >

实用文案 >谚语 >

影响英语谚语的因素

影响英语谚语的因素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要正确理解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下文,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影响英语谚语的因素,欢迎借鉴参考。

影响英语谚语的因素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反映出“罗马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也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故那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比喻“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比喻“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门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捕鱼不要怕湿鞋。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航行怕风险,绝不要去大海。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比喻“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理解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故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义。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比喻“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与之意义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标签: 谚语 英语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yanyu/kxml8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