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墨水屋 >

学习经验 >毕业论文 >

从阅读教学谈语文课堂的真面目

从阅读教学谈语文课堂的真面目

从阅读教学谈语文课堂的真面目
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历来备受关注,阅读课在小学语文课时中所占比例最大,平时老师们上公开课、听课、评课也多钟情于它。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了力求出新,而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失去了语文课堂的真面目。本来一读即懂的大白语却偏要拐弯抹角串讲套问;本来情韵雅致的文章却偏要繁琐分析;本来充满生命灵性的课文却偏要肢解得血肉模糊……围绕内容理解而设套子、兜圈子、捉迷藏、猜谜语。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本人现从阅读教学方面谈谈如何还原语文课堂真面目。 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 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 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 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且说一些阅读教学公开课为了寻求亮点,不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功夫,浅尝辄止,而是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失真”的重要原因。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如何评价现时的语文课堂教学?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 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 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 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一课,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二、 教学应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也是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书读得好的学生往往写得好,说得好,反之不然。读能促写,读能带说,可谓牵“读”一法而“动全身”(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moshuiwu.com/bylwjy/om3dp7.html